穆天子传

《穆天子传》(简称《穆传》),最初题名为《周王游行记》。是西晋初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且唯一流传至今的竹简古书,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,被学界视为一部奇书。据《竹书纪年》《史记》等相关记载,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,于十二年(前965)至十八年(前959)间,两次西征,东达淮泗,西及昆仑,南至鄱阳,北绝流沙,行程共计十九万里。《穆天子传》正是记载周穆王巡狩四海的一部珍贵历史古籍。
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

【原文】

天子命吉日戊午 ①。天子大服 ②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 ③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④。

【注释】

①吉日戊午:三月十四日。距前“癸丑”五日。郭璞注:“《诗》曰:‘吉日庚午。’”丁谦《干支表》:“距前五日,祭于河宗。”顾实作“三月二十一日”,亦距前五日。

②大服:盛装,穿戴衣冠隆重。

③冕袆(huī):古代帝王在重要场合所穿戴的衣冠。郭璞注:“冕,冠;袆,衣。盖王后之上服,今帝服之,所未详。袆,音晖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内司服》:“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、袆衣。”郑玄注:“王后之服,刻缯为翚之形,而彩画之,缀于衣。……从王祭先王,则服袆衣也。”顾实云:“袆,画衣也。郭注以为王后之上服,于义荒矣。”孙诒让云:“此‘冕袆’于《周礼·司服》当祀四望山川之毳冕,《内司服》郑注云:‘袆衣,画衣也。’王冕服皆衣画而裳绣,故亦通谓之袆。”王贻樑云:“此冕袆即金文赏赐物中习见之‘冕、衣’也。‘冕’即‘冠’,‘袆’即袆衣(画衣),孙说是。”帗(fú)带: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服前的一种服饰。用熟皮制成,形似围裙,系于下衣的外面,用以蔽膝。帗,通“韨”。郭璞注:“帗,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也,天子赤帗。音弗。”洪颐煊校注:“《说文》云:‘巿,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也。’篆文作‘韨’。帗,一幅巾也。从巾,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声,读若‘拨’。今借作‘韨’字。注‘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’本讹作‘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’,今改正。”带,即围于腰际的绅带。搢曶(jìn hù):插笏版于腰带上。搢,插。曶,古“笏”字。笏,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,以备遗忘。古代自天子到士都执笏,后世只有品官执笏,到清代始废。此处应指穆天子祭祀时所执的玉版。郭璞注:“曶长三尺,杼上椎头,一名‘珽’,亦谓之‘大圭’。搢,犹带也。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,音忽。”洪颐煊校注:“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,《大平御览》六百九十二引作‘笏’。 天子命吉日戊午。天子大服:冕袆、帗带、搢曶、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 ,古‘笏’字。”夹佩:腰间左右所佩饰物。郭璞注:“左右两佩。”陈逢衡云:“疑是佩玉。”

④奉:同“捧”。南面:穆天子站在黄河北岸,向南面对黄河,故称“南面”。寒下:河神木像之下。郭璞注:“受河宗也。寒下,未详。”洪颐煊校注:“《太平御览》六百九十二引此句讹入注文。注‘受河宗也’四字本脱,从《御览》引补。”檀萃云:“寒下,盖地名。”陈逢衡云:“此立于寒下露处也。谓上无屋宇可蔽风雪,非地名。”顾实云:“寒者,河宗之神也。昭四年《左氏传》曰‘以享司寒’,杜注云:‘司寒,玄冥水神也。’此古谓水神曰寒之证。水神即河神也。天子立于寒下者,殆将受命而立于河神之前,神在上,故曰‘寒下’也。”权从顾说。

【翻译】

穆天子选定吉日为三月十四日戊午。这一天,穆天子穿戴隆重:头戴王冠,身穿袆衣,腰系蔽膝帗服和绅带,绅带上插着笏版,左右两边挂着玉佩,双手捧着玉璧,面朝南对着黄河,站在河神木像之下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